焦虑抑郁症主要治疗,焦虑抑郁症主要治疗方法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焦虑抑郁症主要治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焦虑抑郁症主要治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患了焦虑型抑郁症,该怎么办?
找个人说说心里话,最好是个支持你,爱你,希望你好的人,把自己所思所想说出来,忧心,顾虑都讲出来,或许会好一些。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少想一些负面的事情,多与人沟通,面对现实,接受自己。
你好,我来给你讲一讲这个问题!
很多人说抑郁症的病因就是生活压力、是小心眼、是想不开,可其实即使是焦虑型抑郁症也是多种因素叠加而成的,绝不是单纯的心理社会因素就能让一个致病,一定还存在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。
其实焦虑型抑郁症说的往往不是它的得病原因,而是表现形式。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只是什么都不想做,疏远家人,疏远朋友,什么都不想做,什么也都做不好了,整日无精打***,不接触外界。还有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同等严重,整日坐立不安,紧张恐惧,反复思考所谓人生,或者纠结于自己精力和思考能力、工作能力的突然下降,有些甚至整日病病殃殃,浑身不舒服,这样的患者就是焦虑型抑郁症。
这样的患者往往需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:焦虑和抑郁。但同时出现的焦虑和抑郁显然不同于单纯的抑郁症问题,所以一般在注意调整心理治疗***的同时,我们会选用SNRI类的双通道抗抑郁药盐酸度洛西汀,因为双通道起效本就优于单通道的SSRI类的“五朵金花”,而且度洛西汀对于焦虑及其伴发的躯体化症状有显著的疗效!
焦虑型抑郁的患者也应该有自救的心态,毕竟焦虑和抑郁都是长期慢性的病程,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不论心理治疗还是服药***,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必须树立长期斗争的决心,才能在漫长的病程中彻底战胜病魔。
当然,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-失眠,也要同时处理,这里就推荐苯二氮卓类药物-阿普唑仑,对于焦虑和失眠效果都很好,一般连续服用6个月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,所以我们都是按需服用,失眠调整过来后,完全可以停服失眠药物。
失眠通常是抑郁症的附加症状,一般会先于抑郁症缓解,待抑郁症完全缓解后,失眠也一定会彻底消失。所以说,其实一些顽固失眠的患者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情绪方面障碍,情绪调整好了失眠才会最终缓解。
介绍了很多焦虑型抑郁的知识,包括我的一些治疗心得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,还有疑问刻意随时私信我留言,我会一一解答的。
现在社会,各种压力不断,难免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问题。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状态,及时应对各种各种压力。得了抑郁症,可能是心里藏着东西,又不肯或者没有一个忠实的倾听者,导致自己越来越封闭!在闲暇时可以听听音乐,音乐是最好的伴侣,一曲妙音让人心情舒畅,无比欣慰!也可以到外边对着山大吼,把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不快通过呐喊宣泄出来!其实,抑郁是现代社会通病,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,稍有不慎,就会让自己陷入抑郁的境地,只有把自己的内心变强大,能抵抗外来因素不利的影响,就可以化抑郁为动力!加油!未来的路还很长!
焦虑抑郁症吃中药好,还是西药好?
吃中药调理一下比较好,而且要看心里医生,个人开的心里医生就挺好,按时去心里医生治疗和中药调理,效果最佳。如果治疗的好,可以好了不必吃中药了。比天天吃医药能治的好。医药需要天天吃,离不开。
中西医接合治疗效果好些,加上自身的调节,解铃还须系铃人,一般焦虑症抑郁症心中都有一个无法解的结,没解只能自己跟自己和解,如果思想进入了死胡同转不了弯,就只能撞墙而死,所以吃药还要自我调节。
从我个人用药经历看,还是西药合适。
有网友会说:西药副作用大,中药去根之类的。实际上我在确诊抑郁症之前都是服用中药,有中成药,也有熬的汤药,用了不到两年根本没多大效果,后来甚至闻到汤药就想吐……
因为中药不太管用,又一直坚持服用,两年后我从最开始的焦虑症变成了抑郁症,不得不把中成药全部停了换成西药。
如果时间能倒流,我是不想遭那份罪了,精神类疾病吃西药就完事儿,见效快省时省力。至于副作用,确实是有,但与患病当时遭受的罪来讲,实在是小菜一碟。
我是领教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可怕了,女儿用药也说是中西医结合,实际上中药就是附带用的,停了也没事,但西药,减一丁点量都需要特别谨慎。所以两者之间的应用效果可见一斑。
我个人的经历是中药不太管用。
我觉得不能单纯的说用中药还是西药,抑郁和焦虑不是单纯的一种症状,吃药缓解症状的同时加以调整心态,清理自身干扰,提升能量,多做运动和大自然多接触,放下过高的期待,放慢脚步,用心聆听内心的声音,带着爱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,慢慢走出来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焦虑抑郁症主要治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焦虑抑郁症主要治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oshiandy3.com/post/29087.html